2001年12月31日,最高法院頒布了《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以下簡稱“新規則”)的若干規定,并于2002年4月1日生效。在它確定的一系列證據規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I.分擔舉證責任
新規則第2條規定:“當事人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所依據的事實或其主張被駁斥的事實。“因此,如果一方當事人提出索賠,必須證明其所依據的事實。如果一方反駁另一方的索賠或對原告的索賠提出反索賠,則反駁方或反索賠方應證明其所依據的事實。當然,有些事實不需要證據就可以確定。新規則規定了六種無需當事人證明的事實,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自然規律和定理;根據法律或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規則推定的另一事實;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審判庭確認的事實;仲裁機構有效裁決認定的事實;經有效公證文件證明的事實。除非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它a>勞動爭議案件中未提供證據的后果
以前的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未提供證據的后果。新規則明確規定:"如果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承擔不利后果。"同時,,它還規定,如果由于證據不足以證明,無法判斷而難以確定爭議事實,,法院應根據《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作出判決。當事人自認問題是指當事人自認不利事實。關于自認的效力,新規則規定,一旦自認,將對當事人和法院具有約束力:一方面,當事人認為其行為免除另一方的舉證責任,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不得撤回其自認;法院應當受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的約束,并根據當事人承認的事實作出判決。自我承認不適用于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此外,還規定,如果一方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另一方陳述的事實,并且在法官充分解釋和調查后仍不明確確認或否認事實,則應視為對項目事實的承認。這種推定有助于及時作出判決。法院調查和收集證據提供證據基本上是當事人的義務。但是,考慮到當事人提交證據的困難,《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收集的證據。”但是,這一救濟規定比較籠統,不利于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平等保護,容易出現司法不公。因此,新規則明確規定,法院的調查和收集證據僅限于三個案件:國家有關部門保存的檔案材料;涉及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資料。關于識別
鑒于實踐中識別的混亂,新規則做出了一些具體規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鑒定申請被規定為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舉證責任,法院不再有權對爭議事實進行司法鑒定。此外,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確定也采用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做法。如果無法達成共識,則應由法院指定。鑒定申請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對認定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提出申請或者有正當理由拒不提供有關材料,致使認定結論不能認定案件事實的,不提供證據的后果由其承擔
六、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提供證據的期限
過去實行“隨時提供證據”的原則,即當事人可以隨時提供證據,不受時間和審判級別的限制。由于舉證沒有時限,法院的判決處于不確定狀態,影響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安全。新規則規定,有時限的證明是當事人應當履行的訴訟義務,并采取了平衡訴訟權利和司法權的做法。它規定,舉證時限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也可以由法院依職權指定。經法院指定的,指定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如果逾期不提供證據,法院將不組織質證,即不能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
近年來,一些法院在改革中實施了“審前證據交換”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規則確認了這一做法,并原則上規范了證據交換問題。交換證據可以由當事人申請,也可以由法院依職權決定。證據交換的主持者是法官。一般而言,交換證據不得超過兩次。證據交換的內容包括當事人相互展示其持有的訴訟證據和相關信息,確定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主要問題。規定這一制度,有利于防止一些當事人在庭審中利用證據突然攻擊或拖延訴訟,有利于提高庭審效率。證據應在法庭上提出,并由雙方進行質證。未經盤問的證據不能作為確定案件事實的依據。關于質證的內容,新規則第50條指出,在質證過程中,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相關性和合法性,對證據的存在和強度提出質疑、解釋和反駁。非法證據的判斷標準證據必須符合合法性要求,非法證據不具有證明力。然而,什么手段合法,什么手段非法,一直是當事人和法官面臨的難題。雖然最高法院曾作出答復,未經對方同意而錄制談話所獲得的材料不能用作證據,將錄制所獲得的證據材料的合法性標準限制在對方同意的范圍內,但這一一刀切的規定過于嚴格,這使得法官即使確信證據的內容是真實的,也無法保護權利人,事實上,很少有一方同意另一方記錄他們的談話。因此,新規則第六十八條對非法證據的認定提出了新的標準,即:"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以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他人隱私為手段取得的證據,以及以暴力、脅迫、欺詐、引誘或者擅自設置竊聽者進入他人住宅為手段取得的證據,屬于非法證據,而未經宣布的電視訪問和私人錄音不一定是非法證據。這一判斷標準體現了《權益保護法》的價值取向,即當事人不能因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如需相關幫助,請咨詢邢臺市勞動爭議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押金立法時要注意押金的數額
2020-12-25私人出售口罩違法嗎
2021-03-05二手房買賣合同的范本
2021-01-16檔案資料保存年限怎么判定是多少年
2021-02-11商標侵權經銷商有責任嗎
2021-01-21汽車按揭貸款還完后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15交通事故賠償協議有哪些要求
2021-03-24非機動車追尾機動車怎樣認定責任
2021-01-01子女的阻撓老人的婚姻是否違法
2021-02-25房產他項之后還能債權轉讓嗎
2021-03-19用他人身份證入職會被處罰嗎
2021-02-22第三方勞務派遣合法嗎
2020-11-10雇傭關系的賠償責任是什么
2021-02-25保險市場上的經營主體分幾類
2020-12-14對方全責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26平安保險人傷理賠手續流程和車險理賠流程
2020-12-04外資保險公司是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嗎
2021-02-25保險賠償后能減輕交通肇事罪嗎
2020-11-18發生車禍該如何申請保險理賠
2021-01-05重復保險的規定有哪些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