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庭審理前,由書記員依次進行下列工作:
(1)查明公訴人、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已經到庭;
(2)宣讀法庭規則;
(3)請公訴人、辯護人人庭;
(4)請審判長、審判員(人民陪審員)人庭;
(5)審判人員就座后,當庭向審判長報告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需要指出的是,六機關《規定》第39條明確規定: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規定,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根據上述規定,應當由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不能規定由書記員查明。因此,最高人民法院《解釋》中上述由書記員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的規定,違背了該《規定》,在法理上是無效的。
2.審判長宣布開庭,傳被告人到庭后,應當查明被告人的下列情況:
(1)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職業、住址,或者單位的名稱、住所地、訴訟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2)是否曾受到過法律處分及處分的種類、時間;
(3)是否被采取強制措施及強制措施的種類、時間;
(4)收到人民檢察院起訴書副本的日期;附帶民事訴訟的,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收到民事訴狀的日期。
3。審判長宣布案件的來源、起訴的案由、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和被告人的姓名(名稱)及是否公開審理。對于不公開審理的,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4.審判長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辯護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名單。
5.審判長應當告知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依法享有下列訴訟權利:
(1)可以申請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回避;
(2)可以提出證據,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檢查;
(3)被告人可以自行辯護;
(4)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后作最后的陳述。
6.審判長分別詢問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請回避,申請何人回避和申請回避的理由。如果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請審判人員、出庭支持公訴的檢察人員回避,合議庭認為符合法定情形的,應當依照有關回避的規定處理;認為不符合法定情形的,應當當庭駁回,繼續法庭審理。如果申請回避人當庭申請復議,合議庭應當宣布休庭,待作出復議決定后,決定是否繼續法庭審理。同意或者駁回申請的決定及復議決定,由審判長宣布,并說明理由。必要時,也可以由院長到庭宣布。
對于共同犯罪案件,應將各被告人同時傳喚到庭,逐一查明身份及基本情況后,集中宣布上述事項和被告人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享有的權利,詢問是否申請回避,以避免重復,節省開庭時間。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許可尷尬落幕
2020-12-13學生做臨時工老板不給錢犯法嗎
2021-01-30外匯管制的對象是什么
2021-03-20責任認定書屬于結案嗎
2020-11-22買賣村民自住房的合同有效嗎
2020-11-07怎么約定商業秘密
2021-03-05勞動合同在哪些情形下無效
2021-01-30入職3個月無故被開除賠償金怎么算
2020-11-08辭退實習期員工違法嗎
2020-11-16調崗原因怎么寫
2021-03-01海上運輸保險的承保范圍
2020-11-16保險合同的成立意味著什么
2021-03-19保險受益權基本問題探討
2020-12-12耕地占用稅的適用稅額由誰規定
2021-01-25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屬于什么案件
2021-02-21土地流轉有哪些
2020-12-21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流轉問題的對策有哪些
2021-02-19外嫁女、外來媳婦應不應該得到拆遷補償
2020-11-11農村營業房拆遷,補償按照住宅給合理嗎
2021-01-02農村房屋拆遷兩個戶口如何安置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