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分行為的客體的什么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臺灣民法典第758條規(guī)定:“不動產(chǎn)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立、喪失及變更者,非經(jīng)登記,不生效力。”其所稱法律行為,系指物權行為而言。又第761條規(guī)定:“動產(chǎn)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chǎn)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chǎn)者,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其所稱讓與合意,系物權讓與合意(物權契約)而言。
二、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的區(qū)別是什么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我國民法最為重要的對法律行為的分類之一。?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于另一個人(或若干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它的首要義務是確定某項給付義務,即產(chǎn)生債務關系。一般說來,負擔行為是以發(fā)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一般說來,對于交易的過程,負擔行為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暫時的,是物權或其他權利變動的準備階段。通說認為,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xiàn)出來,也可以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表現(xiàn)。相對應的概念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fā)生某項權利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主要包括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客體可以是權利,如物權,債權,知識產(chǎn)權,也可以是物。?處分行為相對于負擔行為而言,它并不是以產(chǎn)生請求權的方式,為作用于某項既存的權利作準備,而是直接完成這種作用行為。“處分”即為權利的轉讓、權利的消滅,在權利上設定負擔或變更權利的內容。如:轉移物的所有權、讓與債權,拋棄所有權或免除債務,設定質權,將土地債務變更為抵押權。“處分人”僅僅是指其權利被轉讓、被設定負擔、被消滅債權或被變更內容的人,而不是取得權利、免除負擔的人。
綜合上面的介紹,處分行為的客體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也是一種法律行為。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處分行為的客體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wǎng)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yè)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分別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2021-02-16交通死亡補償費計算依據(jù)
2021-01-23單位過錯造成員工自殺如何賠償
2021-01-16哪些情況下要約不生效
2021-02-03合同要求不利自己怎么提函
2021-03-12胎兒取得繼承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9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范本
2021-02-25居間合同的報酬有限制嗎
2020-11-27孕婦可以申請?zhí)崆敖獬贤瑔?/p> 2021-02-20
合同期間公司調動崗位不服從可以得到幾倍賠償
2021-03-22投保人主的需明消費存在什么問你題呢
2021-01-05關于人身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17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3-19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1-02-27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勞動局的保險認證什么時間結束
2021-01-19學生意外保險理賠流程有哪些
2020-11-17送餐撞到人保險怎么賠
2021-02-01設立合資保險公司的條件和程序是什么
2021-01-08把保險單弄丟了怎么理賠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