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書是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之間的權益保障,如果用那個人單位非要進行勞動合同的解除,但是勞動合同還沒有到期的時候,就會給予經濟補償,但是這項補償還需要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繳納嗎?如果非要進行繳納的話,解除勞動合同個人所得稅在經濟補償方面怎么算?
一、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
國家稅務總局對于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做出了如下規定:
(l)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2)考慮到個人所得一次性 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于個人所得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為:以個人所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
(3)按照上述方法計算的個人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在支付時一次性代扣,并于次月 7 日內繳入國庫。
(4)個人按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基金在計稅時應予以扣除。
(5)個人在解除勞動合同后 又再次任職、受雇的,對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雇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計算補繳個人所得稅。
由此可以看出,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因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個人所得稅。超過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法規,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解除勞動合同個人所得稅在經濟補償方面的計算方式大致就是這些了。繳納稅款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但是如果用人單位在進行勞動合同解除的同時還沒有進行對個人的經濟補償的話,那這個勞動者就可以通過向法院起訴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
沒簽勞動合同辭職怎么辦
《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標準
工作中受傷,沒簽勞動合同怎樣維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責任的種類有哪些
2020-12-25反不正當競爭法有哪些相關內容
2021-01-06股東會的列席人有什么權利
2021-03-15未約定保證方式保證人要還錢嗎
2021-01-28一般保證
2020-11-09仲裁協議應當具備什么內容
2021-01-24勞務合同中的免責協議有效嗎
2020-11-22購房定金交多少
2021-01-15私人集資房是否可以買,私人集資房合法嗎
2020-12-09新房子剛買就賣有稅嗎
2021-01-01公司盜用他人信息入職如何處罰
2021-01-06入職3個月無故被開除賠償金怎么算
2020-11-08公司未與死亡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04為何用人單位不愿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2021-02-23企業重組職工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1非全日制用工情況下勞動合同何時終止?
2021-01-01競業禁止補償金標準是什么
2020-12-23什么樣的公司不簽勞務合同
2021-03-13用人單位在節日當天要求加班怎么算工資
2021-03-092020疫情期間允許公司辭退員工嗎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