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
在我國相關職務人有權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利,進行相應的職務行為。但我國的法律有著明確的規定,這類人員在進行行使時要擔負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那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呢,下面小編就這類問題為大家進行相應的解釋。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我國關于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如下: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職務行為的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準。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民法中規定的職務行為是指行使權力的當事人在企業中或政府機關單位擁有一定的權利,在行使的過程中,如對相關當事人造成一定傷害的的,我國的法律要求這類人要負有一定的民事責任。
?職務侵占罪侵犯的法益有哪些?
?侵占罪與職務侵占罪有什么區別?
?職務侵占罪可以自訴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合同解除:解除合同的途徑包括哪些?解除的生效日期是什么時候
2021-01-04中止父母對子女的探望權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5債務人逾期還款怎么辦
2020-12-19合同法中債務可以抵消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8一般代理可以調解嗎
2021-02-14房產評估基本的流程
2020-12-22確認勞動關系是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2021-03-10勞動保護的措施有哪些
2021-01-05勞動爭議的調解組織有哪些?
2021-03-07夫妻共同財產有沒有包括保險
2020-11-22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的范圍
2020-12-21林地承包合同怎么寫
2021-02-15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什么意思
2021-01-14土地承包權繼承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21我有一塊出讓土地可以申請建房嗎
2021-01-09經管局土地流轉合同內容有哪些
2020-11-29住改非遇拆遷是按照商鋪補償嗎
2021-01-212020年城市房屋拆遷補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25合肥市回遷房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9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