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面臨的一個過程,這也是熟悉業務,方便企業了解自己的一種途徑。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種實習就是一種比較廣泛的概念,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實習。通常法律意義上的實習是什么樣的呢?那么實習算勞動關系嗎?以下
一、實習算勞動關系嗎
實習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如《專利代理條例》中規定,初次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后,專利代理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代理人工作證》。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于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于學習或者以后工作的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大學生的畢業實習等。對于這種實習生與單位的關系是否屬于勞動關系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二、不是法律意義的實習
1、在校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
在校學生里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這種情況下與用人單位建立的關系一般不能認定為勞動關系。根據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文件)第 12條規定: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里實習生的身份是學生,而學生以完成學業為主要任務,不是以打工獲取勞動報酬為生,不以就業為主要目的,因而不具備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身份。
2、準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實習
這種情況是用人單位與準畢業生達成初步意向后,用人單位要求準畢業生到其單位實習,帶有試用和考察的性質。準畢業生實習是在于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以就業為根本目的。這時的實習生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實習就業協議或三方協議,或者雖什么都沒簽但是接受實習單位管理領取了單位發放的勞動報酬。準畢業生作為行將畢業的學生,具備面向社會求職、就業的條件,此情形不屬于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在司法實務中有時會被認定為勞動關系。
一種是與企業簽訂勞動關系的實習,然后按照要求進行一定的訓練。一種是大學生的實習,這種實習并沒有與企業形成勞動關系。小編也為大家介紹了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實習都有什么,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實習期辭職需要提前幾天?
實習期辭職不批怎么處理?
實習期間發生意外傷害誰應承擔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物能否重復抵押
2021-02-15晚婚晚育優惠政策有哪些
2020-12-28物流合同中仲裁條款的效力有哪些
2021-02-17車禍二人死亡應該賠償多少錢
2021-03-10拆遷賠償費是否是婚前財產
2020-12-25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
2020-12-03債權被保全后是否可以轉讓
2021-03-25員工連帶刑事責任怎么處理
2021-02-14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 單位有轉移檔案義務
2021-02-22什么是企業勞動爭議調解
2021-01-10購房應該怎樣投保
2020-11-27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保險合同給人下“套”
2020-11-1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保險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
2021-01-22平準保險費 LevelPremium
2021-03-12代理人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行為是否有效
2021-03-25什么叫保單現金價值
2021-01-25城中村拆遷,是按房屋實際面積補償還是按人均安置面積補償
2021-03-162020年農村拆遷征收補償新政有哪些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