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工傷賠償訴訟都是因為雙方對工傷賠償的具體數額無法協商一致,因此才需要通過訴訟方式來解決。而在進行工傷賠償訴訟的過程中,工傷職工一方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律霸小編告訴大家工傷賠償訴訟要注意哪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關于工傷認定應注意的問題
是否工傷,是能否引起工傷賠償和能否引起工傷賠償訴訟的關鍵問題。因此,提起工傷賠償訴訟,必須以符合法定程序的工傷認定為前提。根據實踐經驗,圍繞工傷認定問題,人民法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提起工傷賠償訴訟請求的當事人沒有勞動行政部門出具的認定工傷的意見書,法院則不能受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同時應提醒當事人去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如果當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法院則應告知當事人可就工傷認定問題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按照國務院頒發的《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的規定,負責工傷認定的機構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其他部門比如法院、醫院、鑒定機構或者發生工傷事故的單位等等,均無權進行工傷認定。這就決定了工傷認定是一種行政行為。因此,如果認定工傷的機構不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法院也不應受理當事人提起的有關工傷賠償的訴訟請求。
3.如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當事人的傷情已經認定為工傷,當事人據此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的,法院則應當受理。至于是否應當認定為工傷以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工傷的程序是否合法等,則不是民事訴訟中審查的問題。如果被告方在民事訴訟中提出工傷認定的程序不合法等問題,法院應告知被告方就該問題提起行政訴訟,而不能直接在民事訴訟中加以解決。因為工傷認定問題屬于行政行為,當事人對行政行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訴訟,而不能在民事訴訟中提出。如果在民事訴訟的進行中當事人一方提起了行政訴訟,而行政訴訟的結果又會直接影響民事訴訟,則應暫停民事訴訟的進行。待行政訴訟結案后,根據行政訴訟的判決結果,再決定是否恢復民事訴訟。比如,假若行政訴訟撤銷了工傷認定,則應終止有關工傷賠償的民事訴訟;假若行政訴訟肯定了工傷認定,則應恢復有關工傷賠償的民事訴訟。另外,假如當事人一方只在民事訴訟中對工傷認定問題提出異議,而不提起行政訴訟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時效已經過期,或者法院的行政庭不受理當事人提出的行政訴訟,法院的民事審判庭則只能依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審理民事訴訟,而不能指定或委托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是否工傷重新認定,也不能委托或指定其他部門對是否工傷再進行認定,更不能自己對是否工傷問題進行判決或裁定。這是因為,民事審判不能越權審理行政審判的內容。
二、關于勞動能力鑒定應注意的問題
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生活自理障礙分為如下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勞動能力程度直接影響著工傷賠償數額的大小,而勞動能力程度必須經由合法的鑒定程序加以確認,才能作為證據在訴訟中發揮作用。因此,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有關勞動能力鑒定問題,民事訴訟中應當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關于勞動能力鑒定的法定機構。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23、24兩條的規定,勞動能力鑒定由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這一規定包含如下三個問題:(1)勞動能力鑒定屬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職能,因而它屬于國家的行政行為。其他任何單位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機關以及其他各種鑒定機構,都無權從事勞動能力等級鑒定。假如其他部門從事了這種鑒定,其鑒定結論不能被作為證據在訴訟中采用。(2)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未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都不設勞動鑒定委員會,換言之,這兩種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具有勞動能力鑒定的職能。如果這兩種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了勞動能力等級鑒定,其鑒定結論也不能在訴訟中被作為證據采用。(3)有權進行勞動能力等級鑒定的國家機構只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其中,省、自冶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2.不服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問題。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的規定,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根據這一規定,如果當事人不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但在收到鑒定結論后15日內沒有提起再次鑒定的申請,或者當事人不服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具有最終效力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而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卻在民事訴訟中提出重新鑒定申請的,法院在民事訴訟中應予駁回或不予受理。這是因為,對勞動能力的鑒定只能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設立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其他任何單位和部門均無權進行。當事人對勞動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行政訴訟中要求法院重新鑒定,但不能在民事訴訟中要求重新鑒定。如果一方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進行中因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問題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則民事訴訟應當中止進行,待行政訴訟結案后,再根據行政訴訟的判決結果,決定是否恢復民事訴訟。假若行政訴訟肯定了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民事訴訟應恢復進行。假若行政訴訟撤銷或者否定了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并組織或者指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重新鑒定,民事訴訟則應等待新的鑒定結論出現后,再恢復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有些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因當事人一方不服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就直接決定對勞動能力等級重新進行鑒定,或者建議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重新鑒定,這都是不正確的。必須注意,民事審判只能根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進行判決,換言之,民事審判必須將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作為直接證據加以采用,而無權對之進行審查。因為這種審查只能是行政訴訟的職能。
三、關于決定賠償數額應注意的問題
工傷致殘的賠償數額問題,嚴格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五章“工傷保險待遇”的有關規定辦理即可。但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1.關于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津貼的標準問題。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35條的規定: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津貼的數額,都是根據受傷者受傷前月工資的一定比例進行計算。在這里,月工資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津貼的數額的決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月工資,是指受傷者受傷時正常工作的月工資,而不是指受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
2.關于工資標準的舉證責任問題。審判實踐中發現,有的被告(企業單位)在訴訟中為了減少對工傷者的賠償數額,在法庭上故意將工資標準區分為月工資和伙食補助費兩部分,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法院在審理時應特別注意。比如,海南某企業對某職工每月發放的工資是650元,該職工因工受傷后,該企業不支付工傷保險費。該職工提起訴訟后,該企業在法庭上強調它給該職工發放的月工資是500元,另150元是伙食補助費。但該職工從來未聽說過什么伙食補助費,領工資時是直接領取650元,工資單上也從未注明有150元屬于伙食補助費。對于這樣的問題,法庭應讓被告人舉出區分工資和伙食補助費的證據。比如應出示有職工簽名的500元工資單和150元伙食補助費單。此種舉證責任應在被告(企業單位),而不在原告(受傷職工)。因為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將650元區分為工資和伙食補助費的主張者是被告而不是原告。原告主張月工資是650元,被告也承認原告每月領到650元,這樣,原告就不需要舉證。但被告主張原告每月拿到的650元中有150元是伙食補助費,這屬于被告的主張。對這一主張,自然應由被告舉證。若被告不能舉證,就應認定工資是650元。另外按照舉證規則,原告方控制著對對方有利的證據而拒不出示的,應按有利于對方的原則認定事實。職工簽名的工資單肯定在被告方控制著,如果被告方拿不出或者不愿拿出這種有證明作用的工資單,只能說明它發放的工資并未區分為月工資和伙食補助費。那么,按照有利對方的原則,在計算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津貼時就應當按月工資650元計算,而不能只按500元計算。但遺憾的是,有的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卻未按舉證規則辦理,像前例中所說的海南某案件,法院就未讓被告出示證據,僅憑被告的口頭述說,就把650元的工資區分為500元工資和150元伙食補助費,進而按500元工資計算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津貼,這實際上是侵犯了受傷職工的利益。
3.關于一次性支付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問題。《工傷保險條例》第34條規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放傷殘津貼。必須注意,這一規定不是呆板的,而是靈活的。也就是說,究竟是按月發放,還是一次性發放,由受傷職工自己決定,而不是由用人單位決定,也不是由法院決定。關于這個問題,勞動部1996年8月12日就《關于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7條的規定解釋說:“領取傷殘撫恤金的受傷職工或其親屬,自愿一次性領取傷殘撫恤金的,可以一次性計發,然后終止工傷保險合同。”2003年公布的《工傷保險條例》第34條第2款也規定:“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边@說明,法律把主動權交給了工傷者自己。因此,在工傷賠償的民事訴訟中,法院應當主動征求工傷致殘者的意見,然后決定是按月發放還是一次性計發。
四、關于越權審判問題
越權審判是在工傷賠償案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所謂越權審判,是指法官在民事審判中,審理了本應在行政審判中審理的內容。此種越權審判,不但違背了民事審判的基本規則,造成訴訟活動的浪費,而且侵犯了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和一方當事人的利益。民事審判越權現象,最容易發生在因工傷引起的民事賠償訴訟中。原因在于,法律將工傷認定權和傷殘后的勞動能力鑒定權規定為一種行政權利,只允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但許多人包括法院和檢察院的一些同志都不了解這一點,以為對工傷的認定和對勞動能力的鑒定,其他單位也可以進行。這樣一來,就容易出現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有些當事人把本應在行政訴訟中提出的主張在民事訴訟中提出。比如,在海南的一個工傷賠償案件中,被告方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工傷的結論不服,卻不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卻在民事訴訟中反復提出,并要求民事法庭對是否工傷問題重新認定。這完全是混淆訴訟性質的一種錯誤做法。二是民事審判中的個別審判人員不懂得民事審判不具有更改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職能的道理,受理了本不應受理的當事人的更改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比如上例中,對于某用人單位關于傷殘人李某不是工傷的訴訟主張,本不應受理,但法庭不僅受理了某用人單位的訴訟主張,允許其舉證,還在法庭上對其舉證進行質證,浪費了許多訴訟時間。這與審判人員在訴訟知識上的欠缺不無關系。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直接告知當事人:對是否工傷的問題不是本法庭審理的對象,如果當事人對工傷認定有異議,應在行政訴訟中解決。三是有些檢察機關以民事抗訴的形式迫使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解決行政訴訟中的問題。例如,海南某檢察院,竟然對某中級法院依據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所作的工傷認定和省勞動保障鑒定委員會所作的傷殘鑒定作出的判決提出抗訴,在抗訴書中指出:“二審法院采納海南省勞動能力鑒定辦公室的鑒定結論,認定李某某為傷殘六級,屬證據不足,采信不當,認定事實不清?!卑凑铡豆ぷ鞅kU條例》的規定,工傷鑒定只能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而且省級勞動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是最終結論。這就是說,在工傷賠償案件中,當有了省級勞動鑒定機構的最終鑒定結論時,人民法院只能依據最終鑒定結論判決??稍摍z察院竟然指責法院依據該最終鑒定結論辦案是“證據不足、采信不當,認定事實不清”。難道把最終鑒定結論丟在一邊,僅憑被告方的口頭述說就改變傷殘鑒定結論,就是證據充足、采信適當、事實清楚嗎?顯然,該檢察院在這個問題上對法律的理解有誤,也沒有弄清楚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區別。
關于工傷賠償訴訟注意事項的內容,律霸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到此,以上的內容也僅供各位進行參考,畢竟不同的案件中細節不同,而真正需要當事人注意的地方也就會有所差異。要是你對此還有疑問的話,可以聯系我們律霸網站的專業律師來為您解答。
工傷賠償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工傷賠償起訴狀該怎么寫
工傷賠償是由誰負責,試用期職工有工傷待遇嗎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征地補償是怎么樣的
2021-02-10狗被車撞死了屬于交通事故嗎
2021-01-13黨員受到刑事處罰如何黨內處理
2020-12-04房產抵押后法院還可以凍結嗎
2021-02-28技術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1-01-12人事入職交錢合法嗎
2021-01-12簽訂勞動合同公司名稱變了還有效嗎
2021-03-04離職就有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14工傷賠償與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1意外險購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1-18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2-23人身保險合同如何簽訂
2020-12-16誰負責對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監督管理
2021-01-13謊稱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會退保險費嗎
2020-11-30保險公司全險賠償范圍
2020-12-18單方交通肇事為什么理賠難
2021-01-11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要交通事故的賠償
2021-03-21無法找到第三者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無責車輛損失賠償責任
2020-11-28最新土地轉讓協議書范本格式是什么
2020-12-31航拍圖能不能作為認定違法建筑的依據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