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資產損失,首先要厘清資產及其損失的含義,《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以下簡稱《辦法》)對此予以了明確。
1、資產。
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用于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各類墊款、企業之間往來款項)等貨幣性資產,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
2、資產損失。
準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簡稱實際資產損失),以及企業雖未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但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和《辦法》規定條件計算確認的損失(法定資產損失)。
全面清查
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除了在實際處置、轉讓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外,大多要通過定期清查來發現。《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要求企業建立財產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財產記錄、實物保管、定期盤點、賬實核對等措施,確保財產安全。現實工作中,在年末對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是大多企業的選擇。
1、清查范圍。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國務院令第287號)第二十條規定,企業在編制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前,應當按照規定,全面清查資產、核實債務。
2、清查時間點。
資產作為一個時間點指標,為便于核對,必須確定一個清查的時間點。企業在合理確定資產全面清查的時間點時,應聯系實際,既不能影響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又要與會計核算相結合。
3、中介機構提前介入。
為提高工作效率,企業應在制定資產清查計劃時,科學分析,合理判斷,考慮是否聘請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提前介入,一起參與資產清查,并按《辦法》的要求出具經濟鑒定證明。
4、把握重點。存貨、固定資產在企業資產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通常是資產清查的重點,也是易發生損失的資產。企業應根據《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財會[2010]11號)的有關要求,合理安排,重點清查。
(1)存貨。
企業應當建立存貨盤點清查制度,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確定盤點周期、盤點流程等相關內容,核查存貨數量,及時發現存貨減值跡象。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開展全面盤點清查,盤點清查結果應當形成書面報告。盤點清查中發現的存貨盤盈、盤虧、毀損、閑置以及需要報廢的存貨,應當查明原因、落實并追究責任,按照規定權限批準后處置。
(2)固定資產。
企業應當建立固定資產清查制度,至少每年進行全面清查。對清查過程中發現的盤盈(盤虧),應分析原因,追究責任,妥善處理,并及時調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確保賬實相符。
會計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和存貨類資產損失的會計處理有如下規范。
1、固定資產損失的會計處理
(1)固定資產的報廢。
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進行核算,固定資產清理完成后的凈損失,屬于生產經營期間正常處理的損失,記入“營業外支出—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科目;屬于生產經營期間由于自然災害等非正常造成的,記入“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科目。固定資產清理完成后的凈收益,記入“營業外收入”科目。
(2)固定資產的盤虧處理。
企業在清查中盤虧的固定資產,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科目核算,在期末結賬前處理完畢,盤虧造成的損失,通過“營業外支出—盤虧損失”科目核算,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2、存貨損失的會計處理
存貨發生的盤虧或毀損,應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進行核算。按管理權限報經批準后,根據存貨盤虧或毀損的原因,對扣除殘料價值,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賠償后的凈損失,分別進行處理,屬于計量收發差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存貨短缺的計入“管理費用”科目,屬于自然災害等非正常造成的存貨毀損,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
稅務處理
1、證據充分合理。
《辦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按稅務管理方式分為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和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后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企業發生資產損失,應按《辦法》的要求及時取得資產損失確認證據。
2、扣除依法依規。
《辦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應按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后方能在稅前扣除。未經申報的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申報時,可將資產損失申報材料和納稅資料作為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附件一并向稅務機關報送。企業資產損失按其申報內容和要求不同,分為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兩種申報形式。其中,屬于清單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可按會計核算科目進行歸類、匯總,然后再將匯總清單報送稅務機關,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納稅資料留存備查;屬于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應逐項(或逐筆)報送申請報告,同時附送會計核算資料及其他相關的納稅資料。
3、相關稅費計算正確。
企業處理資產損失,主要涉及到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的計算。因為增值稅轉型后,將設備等固定資產納入增值稅抵扣范疇;另外,存貨發生損失的原因不同,其進項稅額是否轉出也不同。
(1)存貨損失。
《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以及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且《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條例第十條第(二)項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對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進項稅不應轉出。
(2)固定資產損失。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國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納稅人已抵扣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發生條例第十條(一)至(三)項所列情形的,應在當月按下列公式計算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固定資產凈值×適用稅率。本通知所稱固定資產凈值,是指納稅人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計提折舊后計算的固定資產凈值。據此,納稅人如未抵扣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發生損失,不需做進項稅轉出。
企業發生固定資產、存貨損失時,有時變價收入、可收回金額不能及時獲得,在國家未明確規定之前,企業仍可參照原國家稅務總局令第13號第三十九條的有關規定,即,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暫按賬面余額的5%、存貨暫按賬面價值的1%計算。
例如,丙公司為從事貨物加工的工業企業,企業持續贏利,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企業所得稅率為25%.丙公司實行每年年底定期進行資產清查的制度,2011年的資產清查時間點定為2011年12月20日,通過全面清查,發現如下情況。
1、生產車間1臺機器設備,因設備使用時間較長,維修費用較高,已無法滿足現有生產任務,清查時處于待報廢狀態。該臺機器設備為1997年12月購置,原值1000萬元,按折舊年限10年,預計凈殘值率按5%計算,累計折舊950萬元。
2、清查發現丟失筆記本電腦3臺,系2011年11月辦公室被盜所致,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取得了公安機關立案、破案和結案的證明材料,但未獲得任何賠償。該3臺電腦系2010年11月購置,原值4.8萬元,按折舊年限3年,預計凈殘值率按5%計算,累計折舊1.52.暫不考慮保險理賠及責任人賠償。
3、清查發現2009年購進的一批原材料,因產品更新而無法使用,該批材料賬面原值200萬元。
甲公司對資產清查中發現的資產損失,在分析原因,完善制度的同時,要求在2011年度進行會計處理。
1、該臺機器設備屬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其清理的資產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
獲準報廢時
借:固定資產清理47.5
其他應收款——預計殘值收入2.5
累計折舊950
貸:固定資產1000
借:營業外支出——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47.5
貸:固定資產清理47.5
2、該3臺筆記本電腦的資產損失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但其已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固定資產凈值×適用稅率=3.28×17%=0.5576(萬元)。
獲準處理時
借:固定資產清理3.28
累計折舊1.52
貸:固定資產4.8
進項稅額轉出
借:固定資產清理0.5576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0.5576
結轉資產損失
借: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3.8376
貸:固定資產清理3.8376
3、材料報損。該批材料損失系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其已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不得抵扣,應轉出進項稅額200×17%=34(萬元)。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234
貸:庫存材料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34
借:其他應收款——預計殘值收入2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2
結轉資產損失
借:管理費用232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232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私人老板亂扣工資怎么辦
2021-03-17勞動糾紛案件如何申請再審
2021-03-03個體戶因故停業后該履行哪些手續
2021-01-19商標駁回復審期限要多久
2021-01-11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的規定
2021-01-16遺贈扶養協議公證常識
2020-12-02婚姻存續期間房屋所有權歸誰所有
2021-02-12辦理房產證有時間期限嗎
2021-02-25關于房產繼承的問題
2020-11-18被收購公司孕婦員工怎么辦
2020-11-23意外險的規定是怎么樣
2021-02-16家庭財產保險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4如何提防人壽保險合同條款中的陷阱
2021-03-10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被車碰了該怎么理賠
2020-12-21責任保險賠償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1-14保險代位追償權如何轉移
2020-11-27保險經紀人的民事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2-13保險受益人變更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19如何防范保險理賠糾紛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