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咨詢】
浙江舟山一對夫婦在他們13歲女兒生命的最后一刻一起為女兒做出了最后一個決定:捐獻出他們女兒全身有用的器官,讓她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也讓其他患者,找回生的希望。那么,父母捐贈器官行為合法嗎?
【律師解答】
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除了規定器官捐獻的自愿、無償原則外,還在第八條特別規定“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此條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捐獻人體器官,劃為“法律禁區”。規定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才能做出捐獻自己身體器官的決定,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不能成為捐獻器官的主體。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年齡、精神狀況等因素,心智發育不全,辨別能力較差,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侵害,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四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十八條規定“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如果不是為了被監護人的利益,不得處分其財產。法律嚴格的規定,就是為了防止監護人肆意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舉輕以言重,財產都受到如此嚴格的保護,對涉及人體器官等重大人身權利,當然更加嚴格,杜絕一切假借“保護被監護人”之名,實行侵害被監護人權益之實。
但是,如果父母在未成年子女死亡后,作出尸體捐獻的決定,那又另當別論,因為在法律上,人死亡后,作為人格權的價值基礎已經喪失,遺體僅僅作為物的價值依然存在,但是它是包含有人格利益和社會倫理道德的物,對尸體的保護既要適用物的規則,又要體現人類的尊嚴。尸體的所有權由死者的近親屬取得,并且所有權取得方式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一種特殊的原始取得方式。但死者近親屬對尸體并不享有完全的所有權,而是受到限制的。具體而言,死者親屬對尸體的處分應當尊重死者生前的遺愿,只有當死者在生前未對其遺體做出明確表示的,近親屬有權做出決定。
因此,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遺體是有權利作出捐獻決定的,但在未成年子女生前,哪怕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父母也是沒有權利處置未成年子女身體器官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山西省)
2021-02-2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解讀之三
2020-12-17涉外家事案件有哪些代理技巧
2021-01-15商標駁回復審期限要多久
2021-01-11請求交通賠償需準備的材料
2021-01-03交通事故腦部傷殘鑒定什么時候可以做
2021-03-17開發商根本違約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04不服交通事故認定,能否提起訴訟
2020-12-29房產證是夫妻名字抵押貸款需要兩人簽字嗎
2021-01-13簽訂集體合同應當經過哪五個程序
2020-11-13質押關系還是保管關系是怎樣的
2021-01-15不安抗辯時能不能解除合同
2021-03-24員工實習期間應得工資
2020-12-06返聘工資爭議可以仲裁嗎
2021-02-07怎么計算長期人身保險業務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
2020-12-15保險合同案件的特點、問題及對策
2020-12-05保險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
2021-01-01投保率
2021-02-16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有什么限制和原則
2021-01-18土地出讓收回可以再次出讓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