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交稅辦法是什么?
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
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個人在解除勞動合同后又再次任職、受雇的,對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雇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計算補繳個人所得稅。
二、經濟補償金的基數是什么?
1、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故應當是應發工資。
2、勞動者的以下勞動收入不列入經濟補償金基數的范圍:
(1)勞動保護費用,如工作服、解毒劑、清涼飲料費用等;
(2)按規定未列入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及其他勞動收入,如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及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
綜上所述,職工和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是單位的過錯,則可以拿到一次性的經濟補償金。這筆收入也算勞動報酬,在個稅的征收范圍內。計算應納稅額,先將拿到的經濟補償金算出月標準,然后根據個稅對應的稅率計算。單位往往在發放補償之前就辦好扣稅手續。
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哪些
競業限制與經濟補償金爭議怎么解決?
解除勞動合同書簽字后還有經濟補償金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哪些情形不被認為是醫療事故
2021-02-16刑偵和經偵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公務員加班費規定
2021-03-06債權優先于物權的情形有什么
2021-02-15事故鑒定有關的處理時限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27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應該由誰繳納
2020-11-07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老人有退休金能主張贍養費嗎
2020-12-31單位集資房糾紛適用什么法律
2020-12-08員工要被挖走可以與其簽競業限制協議嗎
2021-01-28簽署購房合同需注意什么
2021-02-25用人單位末位淘汰解除勞動合同合不合法
2021-01-03用人單位拖欠工資有什么處罰怎么規定
2020-12-21定期壽險具體有什么特點
2020-12-03人壽保險應該如何理賠,壽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是哪些
2021-02-01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人身保險適用補償原則是什么意思
2021-03-16意外死亡保險理賠的標準
2020-12-04保險公司拒賠理由莫名其妙 無法代位追償
2020-12-27保險夠賠了個人還要賠償嗎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