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年來
勞動爭議案件的發展趨勢,身份爭議已逐漸被經濟爭議所取代。“給錢不走”的傳統觀念已經被“你走了沒關系,只要你
賠償”的觀念所取代。為什么這是最復雜的問題?讓我先說一件事。有一個臺商最初在北京開了一家企業。兩年前,工廠遷至蘇州,后來來上海投資。公司與員工
簽訂了為期三年的
勞動合同,
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提前終止勞動合同必須支付一定金額的
違約金。他不明白的是,為什么同樣的方法在當時的北京和蘇州沒有問題,但在上海沒有效果,而蘇州目前也有問題。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由于《
勞動法》規定的比較原則,《勞動
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已經完成,但至今尚未出臺。為了適應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各地區相繼制定了自己的勞動合同
條例或細則。所以我說我要請你“看菜吃”,無論你去山上唱什么歌,但是,雖然“情況復雜”,一般來說,勞動合同中關于違約金的規定可以大致分為“北京式”和“上海式”。沿著這條脈絡,你可以梳理出一點線索,什么是勞動合同違約金。《勞動法》第19條規定,勞動合同的條款包括:(1)勞動合同的期限;(2) 工作內容;(3)
勞動保護和工作條件;(4)
勞動報酬;(5)
勞動紀律;(6) 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7) 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當然,
違約責任并不等于違約金。《勞動法》沒有關于違約金的規定,但并不禁止設立違約金,因此,支付違約金可以作為違約方
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形式,
勞動部頒布的《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賠償辦法》第4條規定:“
勞動者違反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的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用人單位下列損失:(1)用人單位為招用勞動者支付的費用;(2)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支付的培訓費,雙方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3)給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4) 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
補償費用。“勞動合同中規定的所謂違約金應屬于”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由于勞動
合同履行涉及的范圍廣泛,例如員工一次遲到,企業偶爾延遲支付工資,如果每次違約的
法律后果都是支付違約金,顯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實踐中,人們將違約金的支付限制在“提前支付”的范圍內“終止勞動合同”與“違反商業秘密保密或競業禁止
協議”的區別“在后一種情況下不是很大,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前一種情況,即勞動合同期限尚未屆滿,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任務尚未完成,也沒有經過雙方協商一致,也沒有任何其他法律情況,但一方想終止勞動合同,是否應該支付違約金根據2002年2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勞動合同》的規定,如果勞動合同規定了違約金,并且沒有違反法律規定,則不存在明顯的不公平,違約方應按照合同規定支付違約金。《山東省勞動合同條例》和《遼寧省勞動
合同管理暫行辦法》中也有類似的違約金規定,但2002年5月1日生效的《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率先對勞動合同約定的違約金作出專門規定。立法者認為勞動合同和經濟合同有本質區別。對于大多數勞動者來說,勞動合同是建立
勞動關系,其根本目的是獲取生活必需品。要求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會增加勞動者的經濟負擔,甚至導致徒勞勞動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用人單位設定了過高的違約金,導致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不足以支付違約金,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權益,《條例》規定,勞動合同中違約金的設定僅限于違反服務期限協議和保守商業秘密協議。約定的服務期僅限于由用人單位招收、培訓或提供其他特殊待遇(如購房)的勞動者。換句話說,如果雇主規定普通員工必須支付提前辭職的違約金,則本協議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