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勞動者工資收入損失的,應當按照勞動者應得的工資收入向勞動者支付,(二)勞動者失去勞動保護待遇的,應當支付應得工資收入的25%作為補償,除按照國家規定為工人提供工傷和醫療外,還應按照國家規定補充工人的勞動保護津貼和用品,除按照國家規定在治療期間提供醫療服務外,還應向工人支付相當于醫療費用25%的賠償金,(五)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補償費用
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如何賠償用人單位損失
勞動者承擔違約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那么,當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時,應當賠償用人單位的直接損失,還是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一種觀點認為,工人對雇主損失的賠償應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我們認為,根據現行政策和法律,違反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原則上應賠償直接損失。勞動合同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給予補償。在這方面,前勞工部在補償措施中做出了不同的規定。具體說明如下:
(一)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約定的保密事項,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的賠償費用主要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定支付。原則上,賠償份額也是用人單位的直接經濟損失
定義方法一般如下:1.直接認定。用人單位能夠確定實際經濟損失的,由勞動者承擔全部賠償費用。2.間接推理。如果員工違反保密義務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計算,賠償金額可以推斷為兩項:一是員工在侵權過程中從侵權中獲得的利潤(指違反保密義務);二是用人單位為調查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但筆者認為,如果員工違反約定的保密義務,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制止,未給用人單位造成實際損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二)勞動者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根據勞動部《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違約賠償辦法,應向雇主賠償的經濟損失有四份:一是雇主為招聘他而支付的費用;第二,雙方另有約定的,發包人支付的培訓費用按協議處理;三是給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四、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補償費用。可以看出,四種補償份額主要是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損失來界定的,在實踐中,最重要、最困難的部分是對生產、經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按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值、利潤和預定計劃計算是不科學的。因為在現代企業中,影響計劃實現的因素很多,其他因素造成的損失不應該全部完成,這可以歸結為工人的一個因素,在計算工人損失時,他們擔心自己無法完全計算。來律霸.com與律師一對一地討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常用引用法律條款
2021-01-05公司改制流程有哪些
2021-03-01房屋拆遷補償協議需要公證嗎
2021-01-27坐公交車受傷誰承擔責任
2020-12-18仲裁協議的獨立原則是如何的
2020-12-15解除勞動合同的招工表還有效嗎
2021-03-18九級工傷符合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嗎
2021-01-08用人單位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31第三方勞務派遣合法嗎
2020-11-10人事外包協議
2020-12-12有侵權責任人意外險還要賠嗎
2021-02-07關于終身人壽險的相關知識
2020-11-11汽車全險包括什么
2020-12-04被保險人違反保險事項 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0事故中機動車貶值怎樣理賠
2021-02-13交強險十級傷殘保險公司能陪多少錢
2021-01-25《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2-05被保險人的權利
2021-02-05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28城市房屋拆遷補償的方式都有哪些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