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應當如何解讀?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款是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解讀如下:
訂立勞動合同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已經修改或者廢止。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由于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
用人單位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或者根據市場變化決定轉產、調整生產任務或者生產經營項目或企業廠地遷移等。
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或者根據市場變化可能會經常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產品結構,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轉產、調整生產任務或者生產經營項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工種、產品生產崗位就可能因此而撤銷,或者為其他新的工種、崗位所替代,原勞動合同就可能因簽訂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更。
勞動者方面的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如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勞動能力部分喪失、所在崗位與其職業技能不相適應、職業技能提高了一定等級等,造成原勞動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如果繼續履行原合同規定的義務對勞動者明顯不公平。
客觀方面的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這種客觀原因的出現使得當事人原來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的履行成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這時應當允許當事人對勞動合同有關內容進行變更。主要有:
①由于不可抗力的發生,使得原來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可能或者失去意義。不可抗力是指當事人所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戰爭等。
②由于物價大幅度上升等客觀經濟情況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的履行會花費太大代價而失去經濟上的價值。這是民法的情勢變更原則在勞動合同履行中的運用。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未蓋騎縫章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刑事處罰是怎樣的?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怎樣解除勞動關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中醫院如何舉證
2021-03-22惡意拖欠房租怎么辦
2020-12-06手機ip地址是隱私嗎
2021-03-18外資企業注冊步驟是什么
2021-01-31民事案件延長審限的適用情形
2021-02-24申請法官回避的時限
2020-12-16預約合同的基本規則是怎樣的
2021-02-23倉儲物應該怎樣驗收
2021-02-03單位非法解除無固定期限的勞動者怎么賠償
2021-01-21成立業主委員會流程有哪些
2021-01-16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14住房公積金貸款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16違法解除合同賠償金如何算
2021-03-03產假期間公司解散了怎么辦
2020-12-27為什么要投保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2-14飛機延誤賠償怎么辦理
2021-03-11飛機延誤有賠償嗎
2021-02-17某保險公司船舶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1-30無證駕駛肇事保險公司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03保險合同終止多久可以復效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