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在職之便開公司怎么處理?
利用在職之便開公司可以會涉及公司商業機密的泄露故此可以起訴處理,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所謂盜竊商業秘密,包括單位內部人員盜竊、外部人員盜竊、內外勾結盜竊等手段;所謂以利誘手段獲取商業秘密,行為人向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員提供財物或其他優惠條件,誘使其向行為人提供商業秘密;所謂以脅迫手段獲取商業秘密,行為人采取威脅、強迫手段,使他人在受強制的情況下提供商業秘密;所謂以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上述行為以外的其他非法手段等。
2、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將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向第三人透露或向不特定的其他人公開,使其失去秘密價值;所謂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是非法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具體情形。需要指出的是,以非法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人,如果將該秘密再行披露或使用,即構成雙重侵權;倘若第三人從侵權人那里獲悉了商業秘密而將秘密披露或使用,同樣構成侵權。
3、違反約定或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合法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可能是與權利人有合同關系的對方當事人,也可能是權利人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其他知情人,上述行為人違反合同約定或單位規定的保密義務,將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擅自公開,或自己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即構成對商業秘密的侵犯。
4、第三人在明知或應知前述違法行為的情況下,仍然從侵權人那里獲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這是一種間接侵權行為。行為人知悉其為他人的商業秘密,并明知或應知系侵犯商業秘密的情形,依然獲取、使用、披露該秘密,所以法律將這種行為也作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來對待。
二、侵犯公司商業秘密怎么賠償承擔什么責任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單獨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其相關法律依據只散見于各部門法中,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另外,各地的地方性法規中也有相關規定。企業商業秘密被侵犯后該采取什么樣的法律措施,主要可追究民事、行政責任,嚴重的還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可分為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簽訂了保密協議的情況下,既可以選擇按照侵權也可以選擇按照違約追究勞動者的法律責任。
1、侵權責任的主要責任形式為:
(l)消除危險;
(2)返還財產;
(3)排除妨礙;
(4)賠札道歉;
(5)停止侵害;
(6)損害賠償。
2、違約責任的主要責任形式為:
(1)要求繼續履行;
(2)承擔違約金;
(3)賠償損失等。
如同時牽涉到第三方——對信息加以實際利用的一方,這時第三方如是明知是非法獲得仍然對該信息加以利用,則應與竊取商業秘密或濫用合法知悉商業秘密牟取利益的侵權人一同構成侵權,企業可將該第三方列為共同被告。
3、證據的搜集:
在提起民事訴訟時,企業要非常重視有關證據的收集和固定,企業先前制定的內部規章、員工手冊、保密協議以及行政機關的處理和侵害方的侵權產品等都可以成為企業手頭掌握的證據,并形成相互印證的證據鏈。
4、賠償金額的確定: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若經營者違反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并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二)行政責任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5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權依法作出強制性處罰,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該規定為處理侵害商業秘密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的若干規定》對此作了進一步規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定和處理。所以,當企業商業秘密遭到侵害時,企業應當及時向工商部門檢舉,并提供相關的侵害證據,要求工商機關予以查處。對于因職務行為而接觸企業秘密的國家公務人員,應當認為保守其所接觸的商業秘密是其法定的義務,當出現其侵害企業商業秘密的情形時,企業可向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結果不服的,再提起訴訟;或者依據《行政訴訟法)第3條以及《國家賠償法》的相關規定,直接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國家賠償。
(三)刑事責任如因侵犯商業秘密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依據我國《刑法》219條的規定,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屬于“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達250萬元以上的,屬于“造成特別嚴重后果”,以該罪名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利用在職之便開公司可能會涉嫌泄露公司的機密,此時職員所在的公司可以選擇向當地的司法機關起訴,也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進行處理。若是公司可以與職員協商確定賠償,那么也可以不起訴,并且在達成協議之后,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再次提出訴訟請求。
職務犯罪法律法規是怎么規定的
職務犯罪的種類有哪些
職務犯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待遇報銷是否都支付給個人
2021-03-07著作權糾紛的處理有哪些途徑
2021-02-22如何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
2021-01-04擔保提存的給付條件
2021-02-02違法霸占農村公用地如何處罰
2020-12-30房產中介欺詐行為如何應對
2021-03-17什么情形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2021-02-28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情形有哪幾種
2020-11-22公司結業不按照勞動法賠償怎么辦
2020-12-04哪些人加班沒有加班工資
2021-02-22勞動糾紛案件申訴流程
2020-12-06試用辭退給補償嗎
2020-12-15關于建筑工程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的法規
2021-03-22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保險合同的變更與終止發生是由哪些
2020-12-11失業保險基金是專款專用嗎
2021-01-10故意導致車翻了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10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1-02-26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自殺會有怎樣的法律后果
2020-12-08保險單遺失對理賠有影響嗎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