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傷賠償當中,具體有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項目的賠償,那么工傷職工可不可以要求進行精神賠償呢?實踐中,很多人都在咨詢這個問題,下面小編就來告訴你工傷精神賠償能否主張的問題。
理論上普遍認為,廣義上的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勞動法》、《工會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等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因此,民法及其他法律中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規定本身就是勞動法的一部分。其次,勞動法與民法是特殊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勞動法是特殊法,民法是一般法。勞動法有規定的,應當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勞動法沒有規定的,應當適用民法的規定。其三,《安全生產法》第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也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均規定工傷職工除依照工傷保險法規享有工傷保險待遇外,仍有權依照民事法律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賠償責任。從上述法律規定中不難看出,民事法律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工傷事故關系。
精神損害,按一般觀念和理論上具有影響力的學說,是指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一個人的隱私被非法披露,或者在商場購物時被非法搜身,往往會產生焦慮、憤怒、怨恨、屈辱等種種不良的情緒和感情;身體受到傷害,導致肢體殘疾、容貌被毀,也會同時造成巨大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有的人終生悲傷壓抑,了無生趣;有的人因人格尊嚴受到極大傷害,難以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屈辱而決意輕生。精神損害賠償就是使加害人對此種精神損害承擔的財產責任。《民法通則》第 120條規定的“賠償損失”,包括對精神損失的賠償。
以金錢的方式賠償公民的精神損害,責任的形式與損害的性質其實并不一致。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于撫慰,在于使受害人感到侵權人受到了法律上應有的懲罰,感到自己所受的傷害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所以在很多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稱為“撫慰金”。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問題,《解釋》第1條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根據該條規定,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的,可以依據該條的規定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工傷職工在執行工作職責中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符合《解釋》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工傷職工可以依據《解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解釋》第9條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該條中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除了在《國家賠償法》中有此表述外,其他法律中未見此表述。
《國家賠償法》第27條規定:
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十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倍。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倍。
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2條、第24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4條、第35條的規定,職工因工負傷的,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工傷職工6-24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其中:1級為本人工資的24個月,2級為22個月,3級為20個月,4級為18個月,5級為16 個月,6級為14個月,7級為12個月,8級為10個月,9級為8個月,10級為6個月。職工因工死亡的,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5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定,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48-60個月的一次性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根據因工負傷和職業病的評定標準,1級至4級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5級至6級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級至10級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根據上述規定,職工因工死亡,最多只能獲得5年工資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而根據《解釋》的規定,死亡精神損害賠償金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年。同是死亡的后果,兩者相差15年的工資差距。在殘疾問題上,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國家賠償為十年,而工傷補助金,最高為十六個月。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國家賠償為二十年,而工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最高為二年。
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工傷職工得到的是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或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而不是精神損害賠償所指的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且精神損害賠償與工傷補償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工傷職工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待遇之外,仍可以依據《解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業傷害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還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筆者認為,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是勞動爭議,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應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主要理由是:
1、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的主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在用人單位從事勞動受到人身傷害的勞動者,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2、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產生的原因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受到人身傷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因勞動者因工負傷雙方形成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解釋》是廣義上的勞動法。
4、《工傷保險條例》第63條規定:“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前款規定的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以及前款規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就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按照該條規定,無營業執照或者未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與工傷職工就工傷賠償數額發生的爭議是勞動爭議。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工傷賠償,因此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勞動爭議。
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應貫徹過錯責任原則,即工傷是由勞動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以及用人單位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對工傷事故的發生只起到次要作用,筆者認為,用人單位不應承擔工傷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工傷事故中,勞動者的過錯行為是工傷事故發生的次要原因或者勞動者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以及工傷事故是用人單位故意造成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是工傷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用人單位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施行后,工傷保險待遇過去由用人單位支付逐漸轉變為由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由于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用人單位不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發生工傷事故,對用人單位經濟利益沒有影響,用人單位防止工傷事故發生的積極性不高。工傷事故發生后,由工傷社會保險機構支付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職工工傷精神損害賠償,這種工傷事故責任的分攤方式,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維護工傷職工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單位承擔了部分工傷費用,可以調動用人單位防止工傷事故發生的積極性,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
綜上可知,工傷職工除了享受相應的工傷待遇外,還有要求進行精神損害的賠償,但這部分賠償一般只能想用人單位主張。對工傷精神損害的賠償計算,你可以向律霸網站的專業律師進行咨詢。
工傷賠償項目及標準是什么?
工傷賠償有哪些項目2017
工傷賠償的三個重要步驟2017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偷拍,偷錄證據的合法性
2021-01-30北京個人出租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2-02注冊勞務公司需要什么要求
2020-12-28如何申請離婚財產保全,怎樣防止對方轉移財產
2020-12-28無限連帶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2020-11-13出租人私自賣房構成侵權嗎
2021-01-30陷入套路貸房產被騙過戶怎么辦
2021-03-11保管合同沒約定生效期限
2021-02-22保管人要履行的保管義務是什么
2020-12-25勞動關系轉移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25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保險合同必須要是書面形式的嗎
2020-11-20他人代簽商業三者險投保單免責條款仍舊生效
2020-11-19再保險合同的分類具體有哪些呢
2021-03-22人身保險從業資格證書如何取得
2020-12-05保險合同解釋原則有哪些
2021-02-18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6有出讓土地的經濟適用房嗎
2021-03-02政府拆遷文件時效多久
2020-12-11農村營業房拆遷,補償按照住宅給合理嗎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