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了許多外商投資企業來華投資,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臺港澳人員來華就業。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還將大力開展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的工作,這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涉外
勞動爭議也呈現上升趨勢。據上海媒體報道,從2004年初到2005年4月底,上海市工會系統的
法律機構為8100多名外商投資企業員工提供了法律服務,包括331起代理
仲裁、
訴訟和非訴訟勞動爭議
調解案件,298封信函和6200多項法律咨詢。從仲裁和訴訟等司法程序中的爭議來看,涉外
勞動合同爭議通常涉及的焦點問題是應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進行調整,以及在解決此類爭議時中國的
勞動法是否適用于這些員工,以及中國的勞動法是否只能適用于此類爭議。目前,無論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還是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往往會猶豫不決。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國缺乏完善有效的涉外
勞動關系調整法律制度。中國涉外勞動關系的法律界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涉外
民事關系是下列關系之一:(1)民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
法人、國際組織、外國;(2) 民事關系一方的住所、經常居所或者營業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3) 民事關系的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或者爭議標的物的轉移跨越國界的;(4) 造成、改變或者破壞民事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可以推斷,涉外勞動關系的表現形式有:外企雇傭中國人在國外工作,外企雇傭中國人在中國工作,外企雇傭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外企雇傭中國人在中國工作,外企雇傭外國人在中國工作,中國公司雇傭外國人來華工作中國公司雇傭外國人來華工作與中國公司雇傭中國人來華工作形成的關系。由此可見,涉外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之一具有涉外因素時的勞動關系。我國現行規范對涉外勞動合同
糾紛的處理,由于我國《
合同法》的
規定,《勞動法》等基本法沒有設置涉外勞動合同關系法律適用的章節。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或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如何處理涉外勞動合同糾紛,確定涉外勞動合同糾紛的適用法律,有不同的看法和處理方法。(1) 認為涉外勞動合同糾紛只能適用于我國勞動法的法理依據如下:1。《中國勞動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在中國境內與其形成勞動關系的企業、個人經濟組織和
勞動者適用中國勞動法。因此,在中國境內與其形成勞動關系的企業、個人經濟組織和勞動者,應當遵守勞動法的規定,從事勞動和工作。勞動合同的訂立、工作時間和節假日、工資、社會保險和福利,應當依照勞動法的規定辦理。2.1996年,根據
勞動部、公安部、外交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聯合發布的《外國人在華就業管理
條例》,在華就業的外國人應當依法與在華用人單位
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外籍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3、根據勞動部1994年2月21日頒布的《香港、香港、澳門居民在大陸就業管理條例》,臺港澳人員在大陸就業應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內地雇主和雇員必須按照國家頒布的有關勞動
合同管理規定簽訂勞動合同。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勞動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4、《中國合同法》規定,
涉外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解決合同爭議的適用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的規定、《外國人在華就業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因此,我國的勞動關系應受我國勞動法的
管轄。(2) 首先,應確定雙方是否就合同和處理合同糾紛應適用的法律達成
協議,以及根據中國法律該協議是否有效;如果當事人不選擇法律來處理合同糾紛,則應在綜合分析整個案件的基礎上,適用與勞動關系最密切的國家的法律。這一觀點的法理基礎如下:《中國合同法》第126條明確規定:“涉外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解決合同爭議的適用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當事人未選擇的,適用與合同關系最密切的國家的法律。中國用人單位與外國人訂立的勞動合同明顯屬于涉外合同相關勞動合同,應按合同法進行調整。2雖然《合同法》中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與《勞動法》的規定相沖突。但是,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新規定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舊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規定。顯然,在涉外勞動合同問題上,合同法的規定應優先于勞動法的相關規定。至于其他規定,如《外國人在華就業管理規定》是行政法規或規章,其法律效力水平低于《合同法》。當兩者不一致時,后者優于前者。(3) 這兩種觀點之間差異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法院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在處理涉外勞動合同糾紛時是否可以適用外國法律。涉外勞動合同有其特殊性。勞動合同的一方或雙方通常是外國人,或者訂立或履行合同的地點在外國。當事人選擇的訴訟或仲裁地點往往是偶然的。如果在處理涉外勞動合同糾紛時,盲目堅持適用法院地法,不僅會降低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質量,還會影響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多邊國際合作的發展。因此,在不違反國內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允許適用外國法律已成為許多國家處理涉外勞動合同糾紛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