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勞動者和單位有了合同之后出現的糾紛就需要引用勞動合同法的條文進行處理,但是很多人只了解到勞動法的規定卻因為很少主動簽合同而忽視了與合同方面有關的法律規定,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解比較重要的勞動合同法39條規定的情形是什么?
一、勞動合同法39條規定的情形是什么?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其中涉及到第二十六條我也列出來
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延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而制定的法律(參見該法第一條)。
2007年6月29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合同法共分8章98條,包括: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監督檢查、法律責任和附則。
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屬于社會法。
勞動者若是發現了單位出現了文章所提及的情形就需要及時到有關部門或者法院尋求維護權利的救濟,否則單位作出的侵權行為就會讓勞動者難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損失,在維權過程中建議直接委托律師。
2020年最新《勞動合同法》增改條文
2020最新勞動合同法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區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判斷不作為是否成立
2021-01-05涉及商業秘密能否公開審理
2021-01-02新修訂的商標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內容
2021-02-10如何撰寫交通事故和解賠償協議書
2021-02-14被告申請財產保全能支持嗎
2020-12-30如何進行商場受傷索賠
2021-03-10怎樣成立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1-02-11涉及房產確權的離婚案件訴訟費用法律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2021-01-16房子解押和過戶可以同時進行嗎
2021-01-03企業停產職工離職的經濟補償
2021-02-16產品責任案件中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如何承擔責任
2020-12-31航空貨物運輸保險的投保范圍與保險責任
2020-12-30被保險人交通肇事逃逸保險公司是否需要賠償
2020-12-25保險代理合同(四)
2021-02-22再保險公司
2021-01-15荒山承包有哪些相關政策
2020-12-25土地出讓金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09土地流轉和土地轉讓的區別
2021-03-25個人間土地轉包合法嗎
2020-12-14拆遷安置補償沒有談攏,拆遷方可以強制拆房嗎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