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會計制度》里的會計報表有三張,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報表。下面開始逐一介紹。
(一)資產
教科書里的概念是這樣的:資產是指企業過去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說白了,有權支配的有形物和無形物,都是你的資產。以后不說概念了,以理解為主。
比如:庫存里的現金、銀行里的存款、銷售應收的欠款、商品等流動資產,擁有產權的房屋、設備等固定資產,還有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不管是怎么來的,只要在你這里功能使用和耗費,就是你的資產。
(二)負債
買資產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就要借外債、賒貨,這就是負債。
比如銀行貸款,是欠銀行的;應付賬款,是欠客戶的;應付稅款,是欠稅務局的;應付工作,是欠員工的。凡是欠別人的就是負債。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也叫股東權益,公司開始時投資者投入的錢,經營一段時間后,企業積累的錢,這些都屬于所有者權益。
用公式表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企業里能看到的東西,是資產,比如材料、庫存商品、生產用的設備、廠房,還有看不到的無形資產;你的資金周轉不靈時借的款項或者買貨賒款等,就是負債;資產減去負債,就是所有者權益了,那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家底。如果負債大于資產,就叫資不抵債,企業就要破產了,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
把上面三個要素聯系起來舉個例子:企業購進一批設備需要80萬元,你只有30萬元,怎么辦?你從銀行貸款50萬元,這樣就把設備買回來了。現在企業的財務狀況是:資產80萬元,負債50萬元,所有者權益30萬元。
(四)收入
日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獲取的就是收入。
如果你是生產電飯鍋的企業,那么賣電飯鍋的收入叫“主營業務收入”,你把加工剩下的廢舊材料賣掉了,叫“其他業務收入”,這些都是收入。
(五)費用
會計要素里的費用是個大概念,包括成本、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
成本,工業是指生產成本,商業是指進貨成本。
稅金及附加,包括營業稅和消費稅,還有城市維護建設稅。
期間費用一共有三個: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
(六)利潤
利潤,就是經營成果,分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收入、費用、利潤,這三個要素舉例說明:
假如你是一般納稅人的工廠,本月銷售電飯鍋一個500元,單位成本300元,銷售過程中會產生費用100元。
收入是500元,費用是300+100=400元,利潤是500-400=100元。
順便講個故事:月底,會計報給老板一份會計報表,老板發現這個月的管理費用達18萬元,以前每個月是12萬元左右;上個月還盈利呢,這個月就接近虧損了。連忙找來會計問怎么回事。會計告訴他,上個月,你買來的小轎車,這個月開始折舊,多出3千多,還有參加展會,支出1萬多,還有一筆欠款4萬多的欠款,已經三年多了,算壞賬,計入了“管理費用”。所以這個月的費用一下就增加了,費用增加了,利潤就減少了。
會計知識掌握一點就夠用了,主要是財務管理,對于老板老說還是很主要的。
再舉個例子:有個商店這個月出售電腦30臺,單價6000元,收到貨款180000元;這批電腦的進價是每臺5000元,應交增值稅5100元,其他附加稅510元;銷售人員工資、發生的運輸費等6000元,經理、會計等工資、部門水電費、招待費、折舊等共計20000元。算一下收入、費用和利潤。
結果是這樣的:
收入:180000(元)
費用:6000+20000+(5000×30)+510=176510(元)
利潤:180000-176510=3490(元)
你算的跟我的結果不一樣吧,差多少?差5100元對不對?
因為增值稅金是價外稅,你向購買者收取的,要交給稅務機關,所以不涉及在稅金里。
這道題最后計算出來的是利潤,是稅前利潤,而不是凈利潤,因為凈利潤要減去所得稅,所得稅是依據納稅所得計算出來的,這道題里沒提供數據,計算到這里,理解這三個要素就行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我國社會撫養費取消了嗎
2021-03-16合作社土地入股協議怎么寫
2021-02-13開車闖黃燈算不算交通違法呢
2021-02-17農村房屋拆遷的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0-12-01死者賠償標準應怎樣計算
2021-01-02家庭暴力離婚賠償標準
2021-03-20單憑微信聊天記錄可以立案嗎
2021-03-17集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嗎
2021-01-07怎么續訂勞動合同
2020-12-25企業關閉分流可以解除合同不走嗎
2020-11-25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幾種
2021-01-06對方全責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26什么是保險人?
2020-12-23夫妻離異配偶附加險無效怎么維權呢
2021-01-27保險投保時須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2-02車險購買有哪些誤區
2021-02-05保險公司變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拒賠產生的訴訟費誰承擔
2021-02-16車險理賠的常見問題律師解析
2020-12-12保險理賠誤工費標準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