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項非常嚴重的事情。在生活中難以避免發生小意外,有些意外傷害是可以獲得賠償,受到國家的法律保護的,比如說工傷,也就是在工作期間或者因為工作原因發生的事故稱之為工傷。所以關于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解讀有什么?
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解讀有什么?
1、《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動部 1996年8月12日 勞部發[1996]266號)2004年1月1日起失效?!豆kU條例》代表了一種新的立法精神和傾向。注意兩者條文差別體現的立法傾向細節。比如工傷與交通事故競合問題的處理,從兩部法律條文對比明顯可以看到變化,《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關于“補差”的規定已經在《工傷保險條例》找不到了,2010年新修改后的《工傷保險條例》仍沒有“補差”的規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制定晚于《工傷保險條例》且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之后才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該解釋的規定。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再審的,不適用該解釋的規定?!督忉尅吩凇豆kU條例》施行之后才施行,這一點很多人容易忽視,其實這很關鍵,關系到法律理解和運用的協調問題。明白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立法精神。比如說如果是在法院系統審理案件,參考這兩個規定有沖突的地方,就應該偏向于《解釋》的規定。
修改前的《條例》第14條規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被認定為工傷,而修改后的《條例》第14條規定規定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被認定為工傷,增加了在上下班途中遭受事故傷害應被認定為工傷的范圍(例如交通事故范圍不再限于機動車事故,非機動車事故也可納入),但也附加了限制性條件,即非本人主要責任。根據修改前的《條例》,即使是勞動者負主要責任,只要不構成犯罪和不違反治安處罰法的,也可以認定為工傷,而修改后的《條例》規定這些情況不予認定工傷。所以可以這樣理解,在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被認定為工傷的范圍擴大了,但認定標準更加嚴格了。重點把握以下概念,可以加深對本條工傷認定條件的理解:
1、“工作時間”包括法律及單位制度下的標準工作時間和臨時性工作時間以及不定時工作制下的不定時工作時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勞動時間,而應包括上下班途中時間、加班時間(包括自愿加班時間)、臨時接受工作任務時間、因公出差期間、非法延長的工作時間等。
2、“工作場所” 不能僅僅理解為是狹義上的勞動場所,具體包括圍墻內所有場所、指派外出工作場所及路線、上下班路線等。
3、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既包括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直接導致的事故傷害,也包括在工作過程中職工臨時解決合理必需的生理需要時由于本單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意外傷害。 用人單位安排或組織職工參加文體活動,應作為工作原因。用人單位提供福利,組織職工觀光、旅游、休假等活動,一般不能作為工作原因。如果單位強令職工觀光旅游則可以視作工作原因。 職工利用工作之名吃喝玩樂或者從事涉及領導或個人私利的活動,不能作為工作原因。
4、“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主要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或者單位要求的開始工作時間之前的一段合理時間內,以及在法律規定的或者單位要求的結束工作時間之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職工在工作場所內從事本職工作或者領導指派的其他工作有關的相關準備工作。例如,甲是一名機床操作工,下班后從事清洗機床的收尾性工作,不慎被機床上掉下來的機器部件砸傷。再如,張三是辦公室內勤,提前十分鐘上班來辦公室打掃衛生,不小心摔倒在地。
5、“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職工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的暴力傷害,是指他人因不服從“職工履行工作職責的管理行為”而施加暴力對職工造成的傷害,該暴力傷害與履行工作職責應具有直接因果關系。例如,陌生客人對于社區或者寫字樓門衛或者保安履行管理職責的不服,對門衛或者保安施加暴力。
二是指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由于意外因素導致的人身傷害。例如在施工工地上因高處落物受到的傷害,環衛工人被枯死樹枝砸中致傷,戶外作業工人被閃電擊亡等,在這類情況下,無論從法理的角度還是從工傷保險的基本精神來講,都應將其納入工傷的范圍。
6、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勞動者可以選擇用人單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職業病診斷機構進行診斷。居住地是指勞動者的經常居住地。當事人對職業病診斷有異議的,在接到職業病診斷證明書之日起30日內,可以向做出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所在地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負責職業病診斷爭議的首次鑒定。當事人對設區的市級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在接到職業病診斷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可以向原鑒定機構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省級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為最終鑒定。
7、“因工外出期間”,既包括職工受單位指派出差到外地,也包括職工根據工作性質要求并經單位授權自行決定到外地從事有關公務活動的時間和區域。
8、“下落不明的”以法院宣告的裁定書為依據。
9、 “上下班途中” ,應是在合理時間,內經過合理路線?!豆kU條例》對“上下班途中”的時間區間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法院可以依據立法宗旨,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上下班途中”的字面,作出有利于勞動者的廣義理解。合理時間合理路線,一是要根據生活經驗人性化理解,不能刻板;二是考慮公平性。舉例說明,有一個案例,勞動者下班后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和其他同事在單位門口的飯館吃完飯才回家,結果在路上發生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而死亡。單位否定“合理時間”從而否定上下班途中。余律師認為,單位的意見不能成立。法律沒有也不能強求勞動者必須在自己家里吃飯,沒有也不能強求勞動者先回家后吃飯。所以,勞動者在單位附近吃完飯后再回家,是勞動者的權利,并沒有不妥之處。當然,如果說這名勞動者如果是下班后去參加娛樂活動(比如唱歌打麻將)或者吃飯時間過長,隨后再回家,則可以認為事故發生時不是“合理時間”。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1、所謂“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單位制度或者單位臨時工作安排進行勞動的時間,以工日或者工時為計量單位。工作時間這一概念主要是和休息日休假日及下班后休息時段等概念相區分,它是從法律制度層面上講,而不是從實際行為效果層面上講。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按照勞動合同的規定,張三的上班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朝九晚五。所以周一到周五屬于張三的“工作時間”范疇的。但如果有一次,周一到周五期間的某一日張三上班時間聊天耍牌打游戲不干活或者甚至沒有上班而曠工了,那對于張三而言,該日仍然屬于工作時間。同樣,只要在法律及單位制度上的工作日的工作時間段,不管職工是在做什么,都不能否認這一日屬于該職工的工作時間范疇。舉個極端的例子,哪怕職工在工作時間休息睡大覺,工作時間依然屬于工作時間而不是休息時間。這就是工作時間的概念,它就是一個法律制度層面的概念,通俗地講法律制度為職工從事工作安排的時間,而并非指工作過程實際消耗的時間段,所以與工作具體行為本身無關。2、所謂“工作崗位”是指勞動者勞動所處的位置和狀態。由工種、職務、工作地點、工作時間諸因素構成。3、“48小時之內”以醫療機構的初次診斷時間作為突發疾病的起算時間。舉例說明,某森林公園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暈倒,經過30個小時山路運送才送到醫院,在醫院昏迷36個小時搶救無效死亡。那么,此案“48小時之內”起算時間從送到醫院初次診斷時間作為起算時間,此案是符合這個時間條件的。
第十六條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修改前的《條例》第16條規定,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修改后的《條例》第16條規定,故意犯罪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這就是說過失犯罪及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傷亡,只要符合其它工傷認定的標準也可被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舉例說明,勞動者開車下班發生交通事故自己嚴重受傷同時導致三人死亡,該員工負同等責任。則該勞動者構成交通肇事罪,但同時自己受傷仍然可以認定為工傷。修改后的《條例》第16條規定,醉酒或者吸毒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意味著因吸毒發生工傷事故的雖符合其它工傷認定的標準,仍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與修改前的同條同項相比,增加了吸毒的情形。“犯罪”,須提供法院認定職工構成犯罪的生效裁判文書,且該犯罪行為與傷害具有因果關系。 “醉酒”,須提供醫學證據表明職工醉酒,或者有證據表明職工在工作中有嚴重的行為失控表現,并導致事故發生。
第十七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一款規定了單位應在法定時限內申報工傷的義務,第二款規定了個人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及時限。最后一款規定了對用人單位不及時申報工傷所應承擔的責任,但該條及《工傷保險條例》中其他條文沒有規定個人未在法定時限內申請工傷認定的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更沒有說個人應該自負有關費用。綜合以上條款規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單位負有在法定時限內申請工傷認定的義務,這是一個程序性的義務,而不要求單位對該事故做任何定性和判斷。因為單位沒有履行義務而導致職工個人不能被認定為工傷的,單位負有支付所有工傷保險待遇的責任。如果單位根本沒有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則無論單位是否在法定時限內履行申請工傷認定的義務,單位都應承擔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義務。個人申請工傷認定是一種權利,權利的期限為自事故發生起一年。個人沒有行使權利的后果只有一種那就是不能向社保機構申請支付工傷待遇,不能從工傷保險基金中獲得理賠。但個人依然可以向單位主張工傷待遇。以上是余律師對此條文的理解。在這里提醒工傷職工一方,還是要及時申請工傷認定,如果沒有及時申請而喪失申請認定的權利,之后要想向單位主張工傷待遇在司法實踐中還是有很多阻力和困難。余律師曾經代理過多個超過認定時限主張工傷待遇的案例,其中有一個案例,一審法院駁回訴訟請求,二審改為駁回起訴,通過省高院申請再審,發揮二審法院再審。最終改判支持了大部分訴請。法院認為,個人沒有在規定時限內申請認定也有一定過錯,故酌情判決單位承擔了部分費用。這個典型案例很有借鑒意義。
第十八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工傷認定具體程序依據新修訂的《工傷認定辦法》(2011年1月1日施行)。
第十九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從證據角度把握兩點:1、依法取得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直接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核實。2、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疑難案件最終的解決只能靠舉證責任來解決。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一、對于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工傷案件,可以適用簡單的認定程序,這是對職工從時間利益上給予保護的一種法律體現。修改后的《條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但這一款只是在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案件適用,具體司法實踐中,究竟哪些案件屬于此類,這需要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和為工傷職工解決困難的服務精神。能夠貫徹這一立法精神在15日做出認定的還很少見。二、增加的第三款內容“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這里要強調一點,司法機關不包括“司法鑒定中心”這樣的機構。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因為余律師處理的案件中,有一起工傷認定案件,用人單位不認為是視同工傷,但沒有提供有效證據。用人單位為了證明死亡職工突發“感冒癥狀”與之后的“腦干出血”死亡沒有因果關系,自行委托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因果關系,以此申請工傷認定時限中止,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竟然允許,并告知死者家屬一方司法鑒定中心屬于此條講的“司法機關”,要等該結論作出,因此時限中止。在這里,該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顯然錯誤理解了司法機關的概念,濫用了時限中止的權力。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一條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勞動能力鑒定的時間為傷情相對穩定后。無論在最早申請鑒定時間還是最遲鑒定時間,都沒有明確限制性規定。
第二十二條 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勞動功能障礙即通常說的傷殘等級。這里區分兩個老百姓容易誤解的概念: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發生工傷事故先做工傷認定,后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認定是定性,勞動能力鑒定是定量。先定性后定量。
第二十三條 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勞動能力鑒定的前提是工傷認定結論,沒有工傷認定結論,一般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不予受理鑒定事宜。如果沒有工傷認定結論而受理則按照非工傷勞動能力鑒定程序處理。
第二十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療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掌握勞動能力鑒定的相關知識;
(三)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
勞動能力鑒定程序具體可以參考各地地方性細則性規定。比如《陜西省勞動能力鑒定管理暫行辦法》(陜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陜西省衛生廳 陜勞社發〔2006〕143號)。
第二十五條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后,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托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的診斷。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期限可以延長30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申請鑒定的單位和個人。
勞動能力鑒定期限一般為60日,最長90日。
第二十六條 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再次鑒定申請提出并經受理后,初次鑒定結論不發生法律效力?!稐l例》修改前,再次鑒定期限沒有明文規定,修改后有了明文規定,見第二十九條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應當客觀、公正。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參加鑒定的專家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勞動能力鑒定程序同樣適用回避制度。
第二十八條 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
條例》修改前,勞動能力復查鑒定期限沒有明文規定,修改后有了明文規定,見第二十九條規定。
第二十九條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和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進行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的期限,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執行。
修改前的《條例》對勞動能力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的期限沒有明確規定,修改后的《條例》第29條明確規定為60日,必要時可延長30日。這從時間為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的進行約束。勞動能力等級鑒定關系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很多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非常必要,但如果沒有時間限制,這兩種鑒定又往往是職工實現權利的程序障礙。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修改前的《條例》第29條規定,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準報銷。根據修改后的《條例》第30條的規定,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均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這樣有利于統一支付標準,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以前支付主體為單位,單位占主導,不利于勞動者權益維護,勞資雙方矛盾比較大。而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統一確定,可以解決這個困境。
單位未辦理工傷保險的,職工就醫治療原則上不受第二、三、六款規定約束,按照普通人就醫標準。單位無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參照統籌地機關和事業單位相關標準。舉例:08年公布實施的規定有《陜西省省級機關和事業單位差旅費管理辦法》、《西安市市級機關和事業單位差旅費管理辦法》、《漢中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差旅費管理辦法》《延安市市級機關和事業單位差旅費管理辦法》等。例如西安市規定: 出差人員的伙食補助費以城市間交通票據或住宿費票據為憑據,按出差自然(日歷)天數實行定額包干,不憑票報銷。不分途中和住勤,伙食補助費每人每天的補助標準為:省外50元,省內各地市、西安市內各區縣30元(不含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六區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出差人員當天往返的,按一天計算核報伙食補助費。根據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人社發(2013)4號”文件規定,2013年1月1日起住院伙食補助費調整為每人每天30元。
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解讀有什么?可以說在新的一年里我國對于工傷的法律條文又更加的完善了,不管是在賠償標準還是賠償的認定以及程序都做到了比之前更加具體。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解讀的介紹就是上述的那么多了,如果大家還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詢律師的幫助。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要求工傷鑒定嗎
2020最新九級工傷鑒定標準
申請工傷認定有時限限制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王宜丹律師,河南洛陽人,河南良承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擅長處理合同糾紛、婚姻家事糾紛、追償權糾紛、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等各類民事糾紛案件,法律專業知識扎實,辦案經驗豐富。 本人執業以來,秉著“信譽為本”、“客戶至上”的執業精神,倡導“法理精神和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始終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社會公平正義至上、當事人合法權益至上”的執業追求,在法學專業領域不斷學習,深入研究。力求以學者的嚴謹態度,專家的服務水準,為委托人提供優質高效、盡職盡責的法律服務!
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怎么處理
2020-12-16單位不配合職業病鑒定如何處理
2021-01-09離婚男方沒有財產可以要賠償嗎
2021-03-1715萬的款付律師費多少
2021-03-05申請法律援助申請作假有什么后果
2021-01-21知識產權入股公司解散可抵債嗎
2021-02-11取消繼承權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12闖紅燈如何界定,誤闖紅燈怎么辦
2020-12-08按揭房辦理房產證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0新勞動法被辭退怎么賠償
2020-12-14哪些情形不適用快速理賠
2020-11-16學生平安保險不適用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性原則
2020-12-05車險理賠需要帶什么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30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七十條
2021-01-30理財投資不可等同 避免誤區十分必要
2021-03-25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怎么寫
2021-01-06土地承包經營權包含什么
2020-12-17土地轉讓金按面積的多少算
2020-11-27農村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辦理流轉嗎
2021-01-27征地聽證,放棄后可否再申請
2021-03-16